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系(传统医药“非遗”学院)于4月18日下午走进南阳市卧龙区王村小学,开展了一场融合思政教育、非遗传承体验与关爱留守儿童于一体的实践育人活动。本次活动以红色教育为引领、以非遗传承为载体、以健康关爱为纽带,通过“理论+实践”“传承+创新”的模式,为王村小学师生送去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,为留守儿童送上温暖与关怀,同时将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打造了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
健康管理系党政班子、关工委“五老”代表陈中定、火阳灸“非遗”传承人张玉伟、师生志愿者40余人和王村小学18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
红色基因浸童心:一堂生动的思政课
活动伊始,健康管理系青年教师李阳阳以“培根铸魂扬正道,启智润心育英才”为主题,为同学们讲述了南阳籍抗日名将彭雪枫的英勇事迹。从少年立志到投身革命,从创建骑兵团到血洒战场,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将红色故事娓娓道来。“彭雪枫将军是南阳的骄傲,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!”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,活动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课堂,在同学们心中播下红色种子,铭记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。
本次活动,也是将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,将小学德育与高校课程思政相贯通,实现“思政小课堂”与“社会大课堂”的有效衔接,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益尝试。

非遗文化润童心:让传统医药“活”起来
在火阳灸传统医药非遗技能展示讲解环节,火阳灸传承人张玉伟带领师生志愿者,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医药“非遗”文化体验课。 “中医讲究‘治未病’,预防比治疗更重要!”张玉伟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向孩子们讲解了中医养生理念,并现场示范了一套结合火阳灸原理的保健操,用中医健康养生操的方式,预防孩子们高低肩和含胸驼背等脊柱健康问题。在做操的间隙,也给一位高低肩明显的同学做了简单的正骨手法,只用一会工夫,孩子的高低肩明显平整了。

张老师邀请学生代表体验火阳灸疗法,火焰的温热透过穴位传递,让孩子们惊叹连连,这种亲身体验让大家对传统医药“非遗”有了直观的认识,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。健康管理系主任张峰表示:“火阳灸是南阳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重要代表,我们希望通过这种‘看得见、摸得着’的方式,让传统医药‘非遗’文化扎根于青少年的心中。”
师生志愿者还组织了非遗剪纸和拓印等传统手工艺活动,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盛宴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,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张彩纸剪成各种精美的图案,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。

拓印活动则让大家领略到了古老印刷技术的魅力,随着覆盖在石碑上的宣纸被墨汁、朱砂等颜料浸染,一件件古朴典雅、精美细腻艺术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,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,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技艺的兴趣与热爱。活动现场欢声笑语,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非遗艺术的博大精深,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
关爱行动暖童心:情暖童心伴成长
健康管理系关工委针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现状,特别设计了健康关爱活动。“五老”代表陈中定带领大家共同练习了一套蕴含传统医药特色眼部护理操,一边示范动作,一边讲解中医护眼原理。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每天坚持按摩穴位,能让视力更明亮!”

陈中定还对两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的辅导,耐心地解答孩子们的疑问,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,克服心理障碍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寄语孩子们“无论身处何地,我们始终是你们的坚强后盾。”

志愿者们除了提供物质和学习上的帮助,还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、聊天、唱歌、跳舞,倾听他们的心声,了解他们的梦想和愿望,并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。通过这些活动,留守儿童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,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,现场暖意涌动。
活动尾声,健康管理系书记刘怀东、主任张峰等领导为学生们送上文具礼包,勉励他们勤奋学习、立志成才。“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的传授,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。”健康管理系书记刘怀东在总结中强调,“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活动,让乡村儿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同时以红色教育培根铸魂,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。”

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系(传统医药“非遗”学院)积极探索“非遗+思政”的融合路径,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和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活动,是一次文化传承与社会关爱的生动实践。此次王村小学之行,既是通过“行走”,打造有温度、有情怀的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,也是高校服务社会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。今后,健康管理系(传统医药“非遗”学院)将继续以非遗文化为桥梁,以关爱行动为纽带,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校园,走进课堂,走进学生心中,打造“非遗传承+实践育人”的特色品牌,让非遗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,让青年大学生在“行走”中体悟责任担当,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促进乡村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